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
高效能學校的校長是一個能主導學習方案、制定目標、選取教材、考核教師、以及評鑑教學成果的校長。然而這些決策如何有效的執行,近日研究指出是促進的校長,亦即能將學校各方面意見先整合成共識,進而實行的校長才是一個有效的領導者,學校由各教師、學生、家長、行政人員等組成,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需求及看事情的角度,當各成員的意見被聽取,除了增加決策所顧及的影響層面,校長站在學校的至高點協調各領域監的看法,共識的建立雖然花時間,也形成目標,降低執行策略的阻力。例如教學是學校的主要任務,如何建立正向友善的學校學習氣氛,校長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如何減少學習干擾、增強學習動機、獎勵學習成就,校長除了身體例行,還必須取得教師家長的共識,讓鼓勵孩子的事情一致動起來,氣氛才能有效持續的形成。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及角色探析
課程與教學的規劃與執行是學校最重要的事,為了追上社會的脈動,國家一直在持續推行教育改革。學校如何執行課程教學計畫,校長的決心與態度至為關鍵,研究者以學校改革的有無、以及回應外在政策的主動與否兩個向度,將學校分類,如果可以再加上實證研究的結果,就更能看出領導者的態度對政策執行成效的影響。但是我認為最難的是決定政策執行成效的評量指標,這個指標其實決定政策如何被落實,我看到的學校不多,但大部分都在辛苦的應付評鑑,例如一些學校的諮商中心,常常忙的是辦大型活動、座談會、心理衛生宣導,行政人員忙的是統計人數、照相存證、製作成果報告,一絡一絡的報告我其實不確定有多少人認真翻閱。量的評量指標被極致的採用後,形式主義這麼大剌剌的掛帥著,就像我們的政府不停的花錢跟不見得認識我們的小小國家建交,為的是邦交國數及聯合國票數。在這個令人有些無奈的狀態下,找出質量並重的政策執行成效指標可能是研究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除了每日的教學,學校還擁有教學現場的資料可以讓教育做的更好,例如由學生成績變化,教師可得知教學或補救敎法是否奏效,由中輟率及復學率可知學校輔導是否可行,經由學生家庭訊息的調查就可以知道學區內家庭的社經背景分布狀況。然而做研究本身就費時費力,可能對老師執行教學或行政工作時間產生排擠,量化研究結果落實到特定地區的特定年級班級教育現場的適用性可能相異,該如何取捨?就有賴於校長對研究的定位。我個人贊同教師即研究者這個理念,因為知識無法脫離情境,概念性知識在各個特定真實情境中如何運用應有差異,接受到第一手資料的教師是最佳的研究者。如果校長支持學術研究與教育現場結合,學校內的資料有機會進一步發揮效用,真實研究結果又能回饋學校真實訊息,促成更有效的學術及教育現場交流。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Is Your School'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
文化是指組織領導者和同仁對於工作的基本信念、規準、以及價值,組織內特有的傳承、固定的儀式則是組織文化的表現。我以前工作的電廠,每當ㄧ個大機件安裝完成,會辦一個命名典禮,以同仁最近剛出生孩子的名字來命名,例如steam turbine叫Yvone,這個steam turbine代表機電、試車工程師幾個月努力之後誕生的寶寶,之後大夥縱使各自到別的工地工作,Yvone紀錄了steam turabine team的歲月與足跡;每年聖誕節總會有ㄧ個大隻的聖誕老人,在電廠機近完工的一次,聖誕老公公坐著廠內的吊車從天而降,那時所有的孩子都在歡呼,我不過聖誕節,但看著歐洲人身處在亞熱帶的執著,縱使沒有雪花,孩子的眼中仍閃耀著節日的光芒,當時ㄧ天30萬美金罰款的工作記憶我已模糊,但是小小的命名儀式、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讓我一直深以Hai Fu Project為榮。歐洲人對文化的驕傲,也讓我重新看到華人敬神謝天、謙謙儒者的傳統精神,我也找到自己的驕傲。當然如研究者所言,文化基於一定的時空背景也會形成壞的文化,例如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鉗制,就有賴於領導者引領討論及探索,藉由公開討論讓好的文化得到彰顯,讓壞的文化得到修正並成為借鏡。現在許多學校都很重視文化,例如達人女中每學期固定舉辦玫瑰祈福禮、飢餓體驗,內湖高中每年的師生丟水球比賽,前者傳達尊重關懷,後者表達平等和相互喜愛。我覺得這都是極好的範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