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除了每日的教學,學校還擁有教學現場的資料可以讓教育做的更好,例如由學生成績變化,教師可得知教學或補救敎法是否奏效,由中輟率及復學率可知學校輔導是否可行,經由學生家庭訊息的調查就可以知道學區內家庭的社經背景分布狀況。然而做研究本身就費時費力,可能對老師執行教學或行政工作時間產生排擠,量化研究結果落實到特定地區的特定年級班級教育現場的適用性可能相異,該如何取捨?就有賴於校長對研究的定位。我個人贊同教師即研究者這個理念,因為知識無法脫離情境,概念性知識在各個特定真實情境中如何運用應有差異,接受到第一手資料的教師是最佳的研究者。如果校長支持學術研究與教育現場結合,學校內的資料有機會進一步發揮效用,真實研究結果又能回饋學校真實訊息,促成更有效的學術及教育現場交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